在我們找工作或是規劃自己的生活時,都很適用標題所說的原則。
我也是在三十幾歲時,累積了一些經驗、體驗以及閱讀了一些書籍、聽了一些人士的分享,而得到這樣的體悟,
因此想寫下來,一方面分享,一方面也記錄一下自己的成長與轉變。
我們總知道或聽過「要釐清自己要什麼」,
但實際能做到的程度可能不高,或是在時間的洪流、日常的瑣碎、人際互動比較中,迷失了方向。
因此我訂了個目標,不定時問問自己「是否還算滿意現在的狀態並且有負擔起我該負擔的責任 (包含:工作、生活、家庭等)?」
若答案是「是」,那麼就不去糾結自己沒有的、自己達不到的。
有些別人擁有、而我們羨慕的,可能不是我們真的所想要的;有些別人希望的也未必是我們需要的。
例如:很多人在列找工作的條件時,其中一項希望的是WFH (work from home)制度,我也曾經覺得這樣不錯;
但靜下心來細想,其實我是喜歡進辦公室跟同事互動的、我的通勤距離不遠、我沒有需要邊照應小孩邊工作的需求,
因此評估工作時,WFH不會是我的首要考量。
類似的案例很多,我過往會羨慕某些人士擁有什麼成就,
但現在除了羨慕外,更會多了去理解他們能達成這些成就背後的努力、壓力、條件與面對的其他生活面向,然後會知道自己能否接受;
若無法接受,就達成自己的程度上能做到的最好的成就、並有不斷向上成長就好。
另外,過往我也會有「冒牌者症候群」,在拿到不錯的報酬、機會或賞識時,自我懷疑;
而現在我也有足夠的自信與自我認知,知道我獲得的都是我襯得起的、是因為我的條件、過往的努力所累積來的成果。
而上述的條件、資源以及自己心中想過什麼樣的生活等,都是會隨時間改變的,需要負擔的責任也是;
也因此,需要不定時的檢視、盤點,保持彈性與開放的心胸來不斷的往前走。
希望未來我再回頭看到這篇時,心裡想的是:「啊,我又更成長了」、「我有持續在完成我心中理想的生活並也有能力負擔我所需負擔的責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