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來談談為何選人資這條路,

以及影響我對人資看法的一些概念~

 

回首當初,大學本科系是商學相關,但是會踏入人資也是因為一些因緣際會,

最開始的原因是因為大學時期在學校打工,打工的地方會聘用校內各科系的工讀生,主要工作為辦公室值班(協助處理辦公室事務)以及活動支援,

除了上述工作內容外,我因比較常參與活動支援而跟各個工讀生比較熟,知道每個人的背景及強項,

所以後來會開始幫打工的老闆排定工讀生的值班表 (辦公室支援是週一到週五,上午跟下午須有一人值班),以及有活動時幫老闆協調各任務的人力,工讀生有缺時協助招募。

也因此,開啟了我對人資領域的認識,覺得自己對這方面有興趣,而後開始接觸相關課程、並報考人資研究所。

 

在這段人資的摸索期,有兩個觀念影響我很深:

1. 在我大學決定要往人資領域發展時,有次跟一位在工作的姊姊聊天,她問我走人資領域的動機與想做什麼?

我回說:因為我想要達成勞資和諧,希望人資是勞方跟資方之間的橋樑,降低勞資之間的紛爭。

她說:那妳應該讀的是勞工研究所,而不是人資研究所耶,人資是站在資方的角度做事的。

 

2. 研究所時,有一堂課老師詢問課堂上的大家說,為什麼企業要(人資)推動一系列的福利制度?

同學紛紛舉手回答,答案眾說紛紜,但不外乎是讓員工對組織有認同感、吸引好人才、創造幸福企業的形象、企業有獲利回饋給員工等等。

老師說:這些答案原則上都沒有錯,但都沒有講到最後的重點;企業做這麼多事達成上述這麼多效果,其實都只為了一件事,就是企業績效 (Performance)。如果無法達成績效,那企業就不一定會做了。

當時我還是個未出社會的學生,但因大學是商學領域,雖不能全然理解但也能接受此概念,但是班上一些文學院或社會科學院的同學,卻因這個概念造成了很大的衝擊 (因為對於這麼商人與利益的說法,沒有辦法馬上消化與接受)

我才了解到,不同的背景與成長環境,有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概念,對其他人來說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上述的兩個小故事,是要說明說,在我選擇人資並出社會從事人資工作多年後,真的有很深的體會。很多工作上覺得不能理解的事,換個角度套到上述的概念,一切就合理了。

人資當然有需要做公司與員工的橋樑,傳遞公司政策、制度、訊息給員工,減少訊息解讀上的落差;告知員工在公司或法律上享有的福利與權益,當有法令的更新時應留意並評估對企業的影響後提出建議給企業,讓其符合法令、不危害員工權益。

但是人資也需要以企業的利益為優先(在不違反法令的情況下)設定各項制度、規範,以管理公司的員工,在公司有任何政策時,包裝並宣導讓員工follow,其實中間是會有些灰色地帶的。

或是在招募員工時,適當的包裝公司的形象,以吸引求職者進來;或是企業標榜有完整的教育訓練制度,有些會提供高昂費用的外部訓練機會,但是需要員工簽署服務年限約定書等 (同意最少要在公司服務幾年,否則退還部分或全部教育訓練費等,通常外部訓練才會需要簽,且需符合比例原則)。

 

其實上述的事例,也都只為一個原因,那就是企業要獲利而已。

所以您如果要選擇從事人資工作,上述的概念跟您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囉!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勞方 資方 橋樑 績效
    全站熱搜

    湛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